信佛之人,追寻的是广大佛法,也是渡己成佛的修行。对于信徒来说,供佛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,因为只有通过一定的仪式,才能够让自己容易生起清静无得的心境,也帮助自己更快地找寻正道。信佛者必供佛,供佛可以是供塑像、供画像、供佛号、不一而足,要看个人能够承担的实力而定。除此之外,供佛还要有一定的贡品,供佛的贡品不需要多值钱,多稀有,最重要的是能够贴合佛法的精深,所以佛前所供的东西,一般都是花灯、净水/檀香/果品。花灯的寓意是人生若苦海,佛法为明灯,迷津悲雾,光照渡人。净水是清净心,佛认为众生之所以不能立地成佛,主要就是太执念于欲望悲喜,所以只要能保持一颗清净心,那么自然也就能够尽快的证明佛法,檀香是让人能够生起欢喜心,从而加深对佛法的认识,这些贡品都是常见的佛前贡物,只要能按时供放便可以了,但是在供奉果品的时候,却有四处需要注意的地方,做到这些方才能够心想事成。一、坏果勿用佛前供果,便是取因果之意,佛法说人世间多是因果循环,一念得一报。“前生行善今生享,今生为恶来生受”,因果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个劝人向佛的法理,因此在佛前供奉果品的时候,一定要详加察看,不能有腐败变质的果品,也就是坏果。佛教所供奉的果品和其他教派不一样:道教要供奉诸天神仙的贡品,也是不能有所腐败,不过含义却是影响神仙享用,而佛教并不是指这些贡品的果品,是给诸佛还有菩萨吃的,不能有坏果的原因是对佛法有损。既然佛法说是因果循环,那么自然是期望世间人多种善因,多结善果,倘若是以恶果供佛,那么便是对佛法有所诋毁了,也让其他人对佛法失去了庄重敬畏。因此在供奉果品的时候,不论是供奉时,还是供奉中,一定要及时地察看果品的腐败程度,一旦有所坏象,便要更换新鲜的果品,这才能够秉持佛法的因果之念,也能让世人看到佛法之意。佛无挑剔心,果品的好坏只是于佛法之理有所损碍,并不是佛的口欲之择,如果常人误以为新鲜的果品是为了佛的欲望,那就是和佛法背道而驰了。二、恶臭勿用果品不但需要新鲜的,在气味上也要多加注意,不是任何新鲜的瓜果都能够在佛前供奉。佛前要有清静香。清静香有两种,一种就是焚烧之香,还有一种就是瓜果之香,瓜果之香要和焚香一样,要清幽欢喜,令人能够心神皆明,对佛法有向往心。所以像是榴莲这样的水果,就不宜供奉在佛前,而适合的水果,也没有定数,只要是气味宜人,都是可以的。有的人供奉果品的时候,认为梨子不适合在佛前供奉,因为梨子谐音为“离”,在中国是忌讳字眼。这样的忌惮是没有必要的,佛起印度,怎么会因为中国汉字的忌讳而影响佛法,再说佛前供香,是营造令人欢喜的境界,并不是要摆弄字眼上的技巧,而且佛法最忌执着心,所以只要能够气味合宜,其他的都是百无忌讳的。虽然果品取香,但也不能数量太多,否则气味过盛,就是在如何清香的味道都会浓郁熏人,反而失去了供佛的要旨,佛教对于数量也没有什么忌讳之说,若是清贫人家,一果供佛,也胜过那恶富之人,百千之数了。佛不执念,因此供佛也不能太过执念,种种供奉都是彰显佛法佛理。三、尘果勿用佛前供水,在前面已经说过了,是为了清净心自得。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滋养世间的东西,在佛教也是备受珍重的物品,被当成至洁的东西,因此供奉果品的时候,一定要经过活水清洗,不能够使果品上染有尘埃。果品上不蒙尘,也就是象征着求佛的心不能够被其他执念所蒙蔽,一旦蒙蔽了也就失去了能够见佛的清净心。四、供果勿弃佛前供果这么多的讲究,那么撤下来的果品是不是更不能随意吃食呢,毕竟吃到腹中,消化成粪物,肯定也会玷污了佛法。其实并不是如此,供果的一切讲究只是对于佛法来说,供果本身是没有任何不同的,佛常说不执念,便是如此。果品本来就是被食用的,因此当从佛台撤下后,自然也是要归于它的正道。倘若是因为供过佛的果品,不去食用的话,那才是真正的没有理解到佛法的真谛,也做下了浪费食物的业了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niriliyaa.com/ltsy/134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