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”又是一年跳槽季,金融圈又有哪些新风向?敏睿带你看一看。
平台无大小,适合最重要
今年年底,最大的感觉,金融界人士已经不再迷恋大机构大公司、大平台。机制灵活,发展前景广阔的小公司,类似私募和各类子公司,往往更受欢迎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两个月前,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胡鑫辞职一事,搅动了基金市场圈和财经媒体圈。他放弃这家管理资产总额上万亿元的平台,投奔一家新兴互联网金融平台。
“在大公司晋升很慢,而一级一级之间的薪酬却差很多!”胡鑫说,以他所在的市场部为例,副总监年薪80万元起,总监甚至能到万元,而作为高级经理,一年满打满算只有50万元。
而小公司往往给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,灵活的奖金机制。让员工有种“干多少得多少“的感觉,更能激发有员工积极性。
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
前几年,金融专业毕业生首选工作都是各大银行、券商、投资公司、资产管理公司等。但工作几年后,往往发现这样的公司在行业考核机制下,运作的产品相对单一,不够丰富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,把眼光投向了更加灵活的互联网金融公司。
“在银行工作还得靠关系,晋升空间也很有限,即便你很优秀,能否升职还得看是否跟上了一个好领导,而在这里不仅打破了这些瓶颈,最大的收获是精神自由了!”一位刚刚跳槽到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人坦言,没有不好的员工,而是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岗位。只有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,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。
如今,银行、信托等昔日令人垂涎的年终奖再难复现,取而代之的是,享受资产规模爆发红利的部分券商、券商资管、基金、基金子公司、保险资管,以及从竞争中突围的少数互联网金融机构。
高管也出走
年底跳槽并不是底层、中层金融人士的选择。高层职位更是暗潮汹涌。这些人的跳槽往往不在看重经济收入,而更多考虑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。
“又是秋雁南飞日,却到依依话别时。”邵平留下一封充满诗意的道别信,卸任了任职4年的平安银行行长一职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已有数十名银行高管出现工作变动,其中不乏董事长、副董事长、行长、副行长、监事长等高级别人物,还有更多的则来自一线城市分行的行长、副行长等核心骨干。
他们中的大部分流向了互联网金融或民营银行等新兴领域。近期“人保系”被曝出:一众高管在短短几个月内,以各类理由挂冠而去,上至集团副总级高管,下至子公司一把手,其中不乏公司元老级人物。对于他们来说,在新机构突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制度束缚,新技术、新机构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也极具诱惑力。
人才,永远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,年末金融界“寻坑”大作战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。金融人才就近流向哪些公司、哪些类别、那些职位,作为高端猎头的敏睿,掌握第一手资料。未来,敏睿会为你避开迷雾,看清趋势,了解需求,助你在金融行业前进更顺畅!
※该文部分内容引自网络
END
赞赏